尚书第大头门。 夏斌婷摄
吴 晓
义乌市江东街道大元村是义乌吴姓发祥地。北宋治平(1064-1067)年间,时任义乌主簿的吴造在此选址开基,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。吴氏后代在此生息繁衍,涌现出大批历史名人,形成深厚独特的文化积淀。
开基始祖吴造(1023-1102),字文立,号大元,原籍江苏吴县,为宋翰林大学士、吏部尚书庄简公吴相之子。其任职义乌主簿期间,“奉法循理”“劳苦一无所避”,元符二年获“枢密院使”封号。义乌之有吴氏自吴造始,史称“吴宗婺派始祖”。自此繁衍生息,先发展出大元周围吴氏十八村,后全县东西南北中,均有大元吴氏后裔,故有“吴半县”一说,并发展至东阳、浦江、武义等县。至今已繁衍近40代,据2000年统计,义乌吴姓人口达6万余人。
吴氏后裔忠贤辈出,名人荟萃,出了吴尧、吴大年、吴百朋三位尚书。吴百朋曾孙媳倪仁吉为著名画家、诗人,曾孙吴之器为著名藏书家,著述甚丰。捐造义乌绣湖大安寺塔的吴圭,建造义乌西江桥和佛堂万善桥的吴周士,建造东江桥的吴彭年,均为大元后裔。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极其珍贵的宋刻本《三苏先生文粹》,是南宋时期青口吴宅桂堂刻本。现当代更是出了如吴肇基、吴源、吴山民、吴晗等名流,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不胜枚举。
大元村建村历史悠久,是远近闻名的“大村”,规模宏大。背靠尧山,前望南山。南山诸峰“秀拔如芙蓉”,山中迤逦而来的清澈溪流在村前经多次分流,绕村环宅,滋润田亩。设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门(麒麟门、还金门、祥来门、涌金门),村内村外,古建筑数量众多,文化遗存十分丰富。
村内建筑布局考究,错落有序,建有“一府八院”,“一府”为尚书府,“八院”为:上院、下院、枢密院、昭院、中心院、马坊院、花院、前院。这“一府八院”有其独特寓意。古婺州有“一府八县”,即金华府,金华、兰溪、义乌、东阳、永康、武义、浦江、汤溪八个县。“县”与“院”在义乌方言中为同音字,于是婺州有“一府八县”,大元有“一府八院”,此说得以传播,既提高了大元村的知名度,也提升了古村落的文化意蕴。
村里建有吴氏大宗祠一处,小祠堂多处。承德堂规模宏伟,气势非凡,拥有仰止堂、采兰堂、德世堂、凝香阁、香草园等名人居所,望云楼、百尺楼、藏书楼各有千秋。村内村外建有牌坊八座,分别为三世部尚坊、尚书坊、尚义坊、孝子坊、恩荣坊、节妇坊、神道坊、绣衣坊等。这还不算金华府及义乌县为吴百朋建的少司马坊与天台上卿坊。一个村落有如此多的牌坊,可见昔日之繁盛。
开基始祖吴造被封“枢密院使”,“大门头”东南部建有“枢密院使”牌匾门楼。“枢密院使”四字为北宋元符二年(1099)工部侍郎、理学家杨时(成语“程门立雪”的主人公)所题,至今已历900余年。
所有这些,都为吴氏文化的开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。此外,大元村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古今传说、民间故事,武术、祈雨、迎龙灯等民风民俗。进入新世纪,大元村吴氏文化跨出了省界国门,蜚声海外。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带领美、英、日、韩、新加坡及港台学生,于2000年、2002年两次来大元考察采风。他认为,大元村吴氏文化,不仅可以供哈佛大学研究使用,而且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。
笔者以为,在大元村建立“吴氏文化主题公园”,乃是适宜、合时之举,具有极大必要性与可行性。由于大元村古建筑在“文革”之后遭受惨重破坏,抢救和恢复十分急迫,而建立“吴氏文化主题公园”将有助于推动上述事项。
据吴氏族谱记载,始祖文立公吴造与夫人孙氏“合葬于吴孙岭东”。为此,可在原葬地吴孙岭辟地建园。其一便于纪念先祖,缅怀开基之德,世代敬仰;其二是祖茔所在,更能获得吴氏后裔的广泛认同。目前吴孙岭为平缓坡地,在此建园,不占用农田,不损毁山林。只要设计得当,必能达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,取得相得益彰之效。